中国人民银行公布《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》(简称《办法》),明年7月1日起施行。央行有关负责人就此回答记者的提问。对个人网络支付账户分为三类,每类使用支付账户余额付款的交易限额不同。微信红包这次就被分类为一类账户,意味着单日累计额度可能会被限制在1000元以内。...[详情]
对网络支付机构和账户实行分类分层监管,评为“A”类的支付机构个人支付账户余额付款单日限额,从之前征求意见稿的5000元放宽至1万元,该办法将于明年7月1日起实施。...[详情]
中国人民银行发布《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》,《办法》规定,只通过一个外部渠道开立的Ⅰ类支付账户,账户余额可用于消费和转账,但限额仅有1000元。通过至少三个外部渠道验证身份,才能成为II类账户。...[详情]
曾被称为“史上最严”的《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》28日终于尘埃落定。在验证方式、支付限额等方面广受争议后,新版办法较征求意见稿做了哪些调整?让我们从发红包说起,看看监管机构如何在安全和便捷之间找出一个平衡点。...[详情]
中国人民银行28日公布《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》,以小额支付偏重便捷、大额支付偏重安全的思路,对个人网络支付账户分为三类,每类使用支付账户余额付款的交易限额不同。...[详情]
周五央妈推出了史上最严厉、最绕人版的《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》。一时间,各种白话版解读雨后春笋啊!作为混迹支付行业多年、还兼任美剧翻译组成员的屌丝,不翻译个标准点的白话版,百爪挠心之感你懂得!...[详情]
对二维码支付等一些创新性支付都没有纳入管理之内,确切说也留了很大的空间,去年争论除了限额异常激烈之外,还有就是二维码支付,今年在这个上留了口子,还有一个重要的点是去年有进入支付账户就不得回提四个字,今年可以同名本人卡无限额划转,这些都是更温和和符合实际的做法。...[详情]
(1)监管意志:支付就是支付,支付机构不能“银行化”、“银联化”。(2)监管取向:银行管支付结算,支付机构补充以小额支付,银联则管清算。合理分工,天下太平。(3)央妈坚持认为,她打造的支付结算-清算体系秩序是不可动摇的。(4)歪门邪道被堵,支付机构回归“互联网+”、“大数据金矿”的商业模式。...[详情]
支付机构不得为金融机构,以及从事信贷、融资、理财、担保、货币兑换等金融业务的其他机构开立支付账户,央行在后文释义中指出:基于支付机构业务许可范围和审慎监管原则,本条款对支付机构的业务范围提出禁止性规定。...[详情]
大额消费将不能走网络清算通道,需要回归银联,直接减少支付机构的资金沉淀;同时意见稿要求每个账户的开立需采用3~5种以上方式进行交叉验证,增多验证程序将使支付机构丧失大量潜在用户。第三方机构收入规模将呈现下降,依靠理财销售业务盈利的空间变小。...[详情]
吴晓求对央行发布的关于第三方支付的征求意见存在忧虑,他认为第三方支付是形成互联网金融最具影响力的基石,第三方支付和电子商务高度契合,限制第三方支付会带来很多不便。效率低不是改革的目标,因此希望不要有此类限制,他强调限制第三方支付阻碍了金融的创新。...[详情]
意见稿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监管之外的第三方支付体系沉淀的资金。第三方支付机构回归支付的本职而不是搞成银行,以前的灰色地带未来变成规划发展,更加规范。互联网支付许可牌照有效期5年,明年即将是第一批牌照的续检年,没有竞争力的公司可能无法得到监管续批。...[详情]